9月23日,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依托“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将巡回法庭“搬”到牙叉镇对俄村案涉橡胶地,成功化解一起邻里边界纠纷。此次审判不仅让当事人免于奔波,更以“党建+司法”的温情模式修复邻里关系,赢得群众广泛好评。
原告符某祥与被告符某金均为牙叉镇对俄村委会村民,两家耕种的橡胶地相邻多年,虽双方均持有权属证书,但因两家的地块边界未明确划定标识,仅凭各自耕种的范围进行耕作。随着土地利用需求增加,双方对边界的认知差异逐渐显现,从最初的口头争执升级为矛盾对立,多次经村委会、司法所调解仍未能达成一致。无奈之下,符某祥以“被告侵占其橡胶地经营权”为由,将符某金诉至白沙法院,希望通过法律途径给予解决纠纷,维护自身权益。
白沙法院法官李仕明收到该案后,并未急于开庭审理,而是将“化解矛盾、修复关系”作为首要目标。一方面,仔细翻阅案卷材料,梳理双方争议焦点,重点标注地块位置、耕种历史、调解记录等关键信息;另一方面,以“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为纽带,主动联合村党委书记、村委会干部及双方帮扶联系人开展入户调查,全面了解纠纷背后的历史成因与当事人诉求。为减少当事人对立情绪,李仕明还多次通过电话方式与符某祥、符某金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相邻关系的法律规定,告知其诉讼风险与调解优势,引导双方理性看待纠纷。
考虑到当事人均为务农村民,往返法院耗时费力,且纠纷需实地确认边界,9月23日,李仕明带领办案团队,联合对俄村党支部成员,共同前往案涉土地开展巡回审判。李仕明先结合当地乡村邻里相处的传统习俗,再次向双方释明“邻里和为贵”的道理,以及诉讼可能对两家关系造成的长远影响。在法官耐心细致的疏导及双方帮扶责任人的劝说下,双方当事人均逐渐认识到,此次纠纷并非不可调和,主动提出解决思路。在各方的共同见证下,李仕明根据双方协商意愿,结合地块实际耕种情况,带头动手带领大家一起用石块标记出清晰的边界线,现场确认双方对边界的认可后,符某祥当场申请撤回起诉,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此次纠纷化解,是白沙法院以党建为引领、深化“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针对辖区农村地域广、群众诉讼不便的实际,白沙法院始终将党建工作与司法服务深度融合,通过“一村一法官+”机制,推动法官驻点联络、党支部结对共建、多方联动调解,让巡回审判既“沉”到田间地头,又“连”接基层党组织,以“党组织看得见、群众听得懂、矛盾能化解”的方式传递司法温度,为乡村和谐稳定与乡村振兴筑牢司法屏障。
下一步,白沙法院将持续以党建为核心,优化“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法院党支部与各村党支部的结对联动,聚焦农村土地纠纷、邻里纠纷、家事纠纷等重点类型,扩大“党建+巡回审判”覆盖面,让司法服务更贴近基层需求,切实打通党建引领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赵玲)
[责编:刘慧]
版权所有 法治海南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2470号 电话:0898-65341516 投稿邮箱:hnk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