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41.9米、高21.3米,面积446.235平方米,和判决的0.67亩(约446.67平方米)高度接近!”烈日下,随着一组测量数据报出,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执行现场的双方当事人不约而同露出了笑容。这场困扰多日的土地执行纠纷,最终通过法官活用几何公式的“土办法”圆满化解,不仅为经济拮据的农户省下数千元专业测量费,更打通了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

事情要从一起土地侵占纠纷说起。2024年5月,乐东法院就原告某农户诉被告土地侵占案作出判决,判令被告清除原告承包地内0.67亩土地上的槟榔树等作物,并返还土地。然而,判决仅明确了执行面积,未划定具体界至,加之双方均为农户、经济困难,无力承担专业机构的测量费用,案件进入强制执行阶段后陷入僵局。
“被执行人虽有履行意愿,却因界至不明而无从下手;申请人虽盼着收回土地,却因经济困难无力承担测量费用。”执行法官接手案件后,通过反复沟通找准了矛盾症结。涉案土地总面积1.20亩且形状不规则,如何在不额外花钱的前提下,精准划出0.67亩的执行范围,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

法官团队实地勘察后发现,这块不规则土地的左下角水渠边界与右侧练车场车库边界均较为平直,两条边界的交点可作为固定顶点。“不如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法官灵光一现,提出以固定顶点和两条平直边界为基础,在土地北侧不规则边界以南确定可移动的第三条边,通过调整这条边的位置,使形成的三角形面积恰好接近0.67亩(约446.67平方米)。
这一“妙法”得到双方当事人认可。经征得双方同意,法官使用申请执行人提供的长绳进行测量。为提升精度,法官建议在绳上每隔十米做一标记,众人分工协作固定绳端作为第三条边,再从固定顶点向这条边拉设“高”线,反复挪动测量、计算面积。午日阳光炙烤着大地,办案人员的汗水浸透衣背,却始终耐心调整位置、核对数据。经过一个小时的反复测算,最终测出一组近乎完美的数据:底41.9米、高21.3米,计算得出的面积446.235平方米与判决面积仅相差0.435平方米。
“没想到法官用初中几何知识就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省了钱还不耽误事!”双方当事人当场确认执行界至,对这一经济便捷的方案赞不绝口。原本以为会拖延许久的纠纷,在法官的巧思与实干中顺利化解。(刘丹妮)
[责编:刘慧]
版权所有 法治海南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2470号 电话:0898-65341516 投稿邮箱:hnk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