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的愿望是帮助凤头村引进符合实际、风险小、管理科学的经营项目,打造凤头村主导产业,努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1月4日,站在海南省文昌市东阁镇凤头村文化广场前,来自海南省信访局的驻村“第一书记”刘鸿文眺望远方,目光坚毅。
位于海南岛东北角的凤头村是文昌市“十三五”5个整村推进贫困村之一,也是省信访局的定点扶贫村。该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农副产品运输通道不畅,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传统种植业、零散养殖和外出打零工。2017年7月,刘鸿文被省信访局派驻到凤头村担任“第一书记”。从信访到扶贫,刘鸿文积极转变角色,对照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结合凤头村发展实际,成功带领该村52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帮党建,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凤头村有“两委”干部3人,党员25人。驻村之初,刘鸿文深入农户调查研究,与村干部、村民小组长、村致富带头人和党员座谈,了解凤头村的实际情况及发展潜力。结果却发现,村“两委”干部观念落后,缺乏经营能力,存在等靠要思想,既不能带头致富,也无力发展集体经济,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明显弱化;一些党员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自家发展上,对村里的事不太关心;一些群众对村里的发展并不寄予多大希望,集体意识有所淡化。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刘鸿文深知,脱贫攻坚效果好不好,关键还是看党支部作用强不强,看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不好。带领凤头村脱贫,必须把党建工作摆在首位,必须把村党支部打造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为此,刘鸿文一方面积极联系文昌市委党校,选送村“两委”干部到党建学习班学习,直接提升他们的党建工作水平;另一方面直接传帮带,帮助凤头村制定“四议两公开”、支部党员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等制度,规范支部党建活动和日常党务村务的处理,手把手传授党建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精神的能力。为进一步拓宽他们的眼界,刘鸿文还积极与全省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和致富标杆单位——澄迈县桥头镇沙土村联系,组织全村党员、部分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及村“两委”干部现场观摩,学习他们做基层党建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本领,特别是学习他们苦干实干加巧干的精神。
现在的凤头村党支部正积极开展“创建先进党组织 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党建制度陆续上墙,职责意识入脑入心,各类记录规范有序,支部能力大幅提升,党员面貌焕然一新。
帮民生,落实扶贫帮扶政策
刘鸿文清楚,做好脱贫工作,就要积极落实党的帮扶政策,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手中。翻开他的笔记本,里面都是他逐组逐户走访时记录的详细资料。
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刘鸿文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积极为贫困户落实教育帮扶、医疗帮扶、住房帮扶、生活帮扶等惠民生的政策。凤头村14户贫困户中12户子女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期间,每年均能享受1750元至39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14户贫困户均享受政府代缴新农合参合金,以及政府为其购买的家庭人身意外险、大病商业补充保险;14户贫困户中60岁以上的老人及一级残疾人员每年均享受1200元的生活补助。他还积极协调海南省外国语职业学院投入8万余元帮助村里建设自来水设施,凤头村人人都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一系列的惠民帮扶政策,确保了贫困户不再因学、因病致贫,有效保障了他们的住房、饮水安全,贫困户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明显好转。
随后,刘鸿文又以文昌市“双创、双修”大行动及文昌市“九大环境”建设为抓手,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对村容村貌进行综合治理。先后建设休闲点6个,硬化道路3公里,新增路灯约80盏,建设灯光球场1个,绿化亮化美化村庄道路、修建垃圾收集设施、制作文化宣传栏等。2018年,凤头村被省住建厅评为三星级美丽乡村。
现在的刘鸿文,已经完全融入凤头村,与村“两委”干部和群众相处融洽。因为他为群众办了一件又一件贴心的实事,村民们一提起他都直树大拇指,纷纷称赞他是个“好书记”。
帮发展,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是关键。刘鸿文知道,要逐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必须想方设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所有村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凤头村下辖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共214户869人,1273亩耕地中大部分为沙地,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传统种植业、零散养殖和外出务工。生产条件差,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为彻底改变贫困状况,刘鸿文先后深入30多户农民家中,与50多名村民就凤头村的发展深入谈心,认真梳理凤头村的发展状况,形成脱贫发展思路。他积极鼓励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将传统的养鸡、养牛等种养殖业进行转型升级,一些党员和村民小组长抛弃“等靠要”思想,逐渐成为致富带头人。为提升贫困户生产水平,刘鸿文积极组织他们参加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的学习,与他们同听课、同学习、同讨论。
为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他积极引导14个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和致富带头人建立合作发展机制,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贫困户可持续增收能力得到加强。指导凤头村成立村集体独资的文昌凤头生态农村有限公司,以公司为平台,探索村集体产业发展壮大的新出路、新办法。目前,该公司已筹集资金55万元,投入20万元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基地,为村集体安装16千瓦180平米光伏发电设施,每年约增加收入1万元;投入25万元参与东阁镇大架村旺兴种养合作社养殖文昌鸡和黄牛项目,每年保底分红2.5万元;投入8万元与堆泰村八组致富带头人邢益为合作发展黑山羊养殖产业,预计年收入达2万元。
2018年11月,刘鸿文带领凤头村民整合22亩零碎土地,通过“公司+合作社”的方式,投入10万元资金,实现规模化种植新品种板栗番薯。为更好地巩固发展凤头村集体经济,近期,刘鸿文又积极与文昌市有关部门联系,计划上马规模为20亩的百香果种植项目。据了解,该项目得到省信访局的大力支持,局党组会已同意为凤头村提供6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为进一步拓宽凤头村农产品销售渠道,刘鸿文还充分发挥自身计算机专业优势,在凤头村建立了第一个电商服务站,搭建了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平台,村民足不出户即可销售自己的农产品,让他们连连称奇。
2018年,刘鸿文带领凤头村“两委”一班人立足当地资源现状,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举措,摸索适合扶贫对象特点,让贫困户能真正参与,干得了、干得起、能受益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凤头村脱贫工作逐步由“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贫困户有了稳定的经营收入,增收的源头活水不断拓宽,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从零发展到现在拥有资本金近60万元,年收益近5万元。
帮稳定,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有人说,从驻村干部身上都能看出他们在原单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因为他们一般都会结合驻村前从事的业务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刘鸿文也不例外。党的政策宣讲、社情民意摸排、邻里矛盾调解、信访群众教育疏导,困难信访群众救助,等等,只要是涉及到村里稳定大局的事,就能看到他的身影。
东阁镇凤头村曾有7名村民因参与“善心汇”非法集资被骗,为了让他们安心生产,不再无谓地四处奔波,刘鸿文带领村“两委”干部积极梳理情况,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经过耐心劝说,7名村民终于踏踏实实投入生产生活之中。
村里有个70多岁的林阿婆,其丈夫多年前在某水库溺亡,相关部门当时答应支付赔偿金,后因单位撤销而迟迟未到位,导致林阿婆生活困难,反复上访。当听说刘鸿文是省信访局派出的驻村干部时,她第一时间找到刘鸿文诉说。刘鸿文查询信访系统,并多方了解情况后,积极协调文昌信访部门在合法、合理、合情的前提下,以精准救助复杂疑难信访个案的名义,运用信访特殊疑难救助资金,帮助林阿婆解决了生活困难问题。此后,林阿婆不仅再也没有上访,反而逢人便夸刘鸿文替她解决了“大问题”。
提到这些,凤头村党支部书记林洪涛赞不绝口:“刘书记一直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书记’的重要职责,他经常和村民促膝谈心,现在对我们村每家每户的情况都很熟悉,一旦村民之间有矛盾了,他总是第一时间出面调解,尽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切实实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我们是真心佩服他!”(来源:新华网海南频道)
[责任编辑:宁梓艺]
版权所有 法治海南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2470号 电话:0898-65341516 投稿邮箱:hnk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