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治网讯 (通讯员 岑健)“我妈妈是边检警察!”在班级里,我们总能听到天佑大声跟别的小朋友夸耀自己的妈妈,每次问到他长大以后想干什么,他也总是说:“我要和妈妈一样,穿制服,当警察!”天佑的妈妈——黄艳莉,是海口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洋浦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业务一科民警,从警十年,她一直扎根基层,从事检查员工作。
海口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洋浦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黄艳莉与其儿子
十年从警路 拒绝“天然”成长
十年前,黄艳莉还是一名边检新人,生性内敛的她连喊“您好!”时都会觉得紧张,翻护照都会手抖,查验时思绪经常“短路”,要么忘了国别代码,要么忘了核对护照有效期……这是新手常见的问题,一般人都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中积累经验。然而黄艳莉并不选择这种“天然”的成长过程,她认为吃一堑,长一智的方法不仅耗费时间,还会给服务对象带来麻烦。她开始每天认真阅读勤务通报,分析常见的勤务差错,吸取教训,尽量避免犯相同的错误。她积极向新老同志请教,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并把这些都记到了她的“勤务宝典”中,一到勤务间隙,就开始翻阅自己的执勤“宝典”。十年后的今天,她成了年轻警员眼中业务精、能力强的“莉姐”,也正是这十年,让她成了儿子天佑口中“我妈妈是边检警察”的骄傲与自豪。
主动伸援手 感受回家温暖
工作上她把群众看成自己的长辈、亲友,对需要帮助的服务对象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走进国门就像走进家门”的自在和温暖。
今年4月,在办证现场她发现一女子在焦急的徘徊,便主动上前询问,得知这位女子的丈夫是某外轮的船员,在船舶航行期间不幸摔伤腿部骨折,家人非常担心希望能上船照料,但由于出门急促,没有带身份证和结婚证,只有船长的委托同意书。得知情况后她一边立即向领导请示,一边安抚这名船员家属的情绪,得到批准后,马上为这名家属办理了登轮手续。不论春夏秋冬,不论严寒酷暑,像这样的小事数不胜数,但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小事,见证着她对人民群众博大的爱。
“妈妈,你还没告诉我昨天你查了多少条大船呢……”
“既然选择了成为一名合格的边检警察,有时就只能当一个不太合格的母亲。”勤务间隙,黄艳莉看着手机里七岁可爱儿子的相片说道。
黄艳莉是双警家庭,丈夫黄杨平时工作也很繁忙,基本一个月只能回家一次。出入境边防检查工作性质特殊,24小时通关办检使得黄艳莉常常不能按时回家,只好让老家的奶奶赶过来照顾。
每次天佑看到妈妈穿上制服出门上班,就知道又要见不着妈妈了,有时哭闹着不让黄艳莉走,有时把她的鞋藏起来,黄艳莉哭笑不得,只能趁孩子睡着了偷偷溜走。“给他的陪伴太少,遗憾错过了很多他成长的时刻,这些都是不可逆的”,说到这些黄艳莉都会觉得有些心酸,“但我相信等他长大了就会理解,我希望能以身作则,教会他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那天晚上十点多,黄艳莉正在执勤现场协调处理一起国际航行船舶紧急停靠事宜,时间紧、事态急,这时她口袋里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她也无法分心理会。任务结束后回拨才知道,原来是天佑高烧不退,当地的医疗水平比较差,医疗条件好一些的医院开车也得将近两个小时车程,天佑的爸爸又在出任务,奶奶实在没办法才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给黄艳莉。科长知道后,让她提前回去看看孩子,但她知道现在科里业务量大又缺人,自己这个老检查员该担起责任。“那边孩子已经有人照顾,现在警力已经很紧张,我不能走。”黄艳莉说得坚决,将她心底的焦急隐藏得很好。
勤务间隙黄艳莉急忙给家里打电话了解孩子的情况,听着电话那头孩子的哭声,她心急如焚,向来乐观开朗的她红了双眼,好在后来住在黄艳莉家隔壁的同事听到了孩子的哭声,了解情况后,连夜把天佑送到了海口市的医院。
黄艳莉第二天下了勤,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就直接赶到了医院。病床上憔悴的天佑正挂着点滴,看到妈妈来了,挤出一丝笑容,说道:“妈妈,你还没告诉我昨天你查了多少条大船呢……”,黄艳莉哽咽着不知道说什么,只能抱着天佑泪流满面。
“有时真希望自己有三头六臂,可以再变出个自己陪在孩子身边。”她总是如此打趣自己的“失职”,但听得出作为母亲的愧疚与无奈。而周围的同志也被她这“失职”的大爱感动着,鼓舞着。
她用辛勤的付出书写女警的美丽与坚忍,在改革强警的路上用青春与汗水为自己注脚,让平凡的戍边生活闪耀出了绚烂的风采。
[责任编辑:刘慧]